华能榜样
澳门尼威斯人网站
勇闯盐穴储能“无人区”
2022年5月26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卢强教授郑重宣告:“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今日正式投入运营!”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投产。这个电站的诞生,标志着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国压缩空气“零碳”储能技术从“教科书”走向了工程应用。
开辟储能领域“新赛道”
“澳门尼威斯人网站这个盐穴储能项目的建设,是中国华能立足国内大循环、促进‘双循环’的又一重大举措。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必须摒除‘传统思路’,既要‘快新稳’又要‘慢细准’;既要打一场攻坚战,更要打一场突围战!”80后项目负责人蔺通,是华能科技创新战线的“老兵”,更是一名业务“尖兵”。从项目萌芽、落地规划,到初具雏形、正式投产,蔺通以创新思路为矛,冲锋在前,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。
导热油是整个工程投资最高且直接影响储能效率的项目,为了选好合适的导热油,蔺通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线上和线下调研,与美国、德国以及国内厂商进行了数十次技术和供货方案沟通,最终确定了高温导热油的国产化方案并取得成功。全球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,意味着项目建设过程充满了更多的未知、困难、空白和不确定。在压缩机制造催缴、首次并网试验许可、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转序、机组整组启动方案确定、价格机制申请的项目难点和关键时刻,蔺通带领着团队不断攻坚克难。
在工程筹备和建设过程中,蔺通连续3年节假日带头值守基建现场,连续两年春节在现场与参建单位共同度过。在他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下,一条条举措接连推进,一件件困难迎刃而解,一个个节点如期完成……
跑出工程建设“新速度”
2022年4月20日深夜,距离项目投产仅有一个月,在集控室操作台前,技术带头人庞里波和他的团队紧张地盯着盘前的每一项参数。“全球就这么一台,若是跳机导致核心部件损坏,后果不堪设想!”他屏住呼吸,豆大的汗水顺着额头流下,他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尝试启动压缩机了。
压缩机内气流的声音和齿轮来回碰撞的声音敲打在团队成员的心头。庞里波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系统与装备特性,提升温度,增加流量,操作步序精确到秒。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,不记得经过多少次尝试,他们在国内工业领域首创了《三段串联式压缩机联合启动及停机方法》,该操作法最大程度降低了潜在机组损伤率,将启动时间缩短了50%,每年可至少节约用电300万度,极大提升了机组电换电效率,成功攻克了串联式大型压缩机启停难题。
地下盐穴至电站1200米的主要管道如何去除施工前留下的杂质?这是困扰项目团队的一大难题。
庞里波与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,多次调研,将数次吹扫失败的数据总结归纳、细致分析,文件夹里2000多个Excel表格垒成试验成功的敲门砖。最终,他们摸索出一套全新的“Pig夹液清洗+高压空气分段吹扫技术”,为后续其他储能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项目建设期间,团队无差错操作1125项,倒送电、分部试运、透平机冲转一次成功。纠正了主气管路改道、备用电源设计缺失、UPS电源设计错误等多项设计和施工漏项、错误,处理缺陷132条。储能电站顺利完成倒送电、并网试验、满负荷运行、商业投运等关键节点任务,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华能“加速度”。
打造行业标准“新高地”
从“无标准可依”到“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就是标准”,金坛盐穴储能项目部一路摸爬滚打,硬是走出了一条“科技成果凝练成金”之路。
储能技术研发专家陈辉正是这条“无形”战线上的探路者。作为集团首批授牌的“华能创客工作室”负责人,陈辉担起了储能项目科技创新的重任,他的脚下有一个“风火轮”,前一秒还在国标委、中电联的大楼里穿梭,后一秒就已经坐在中国电科院、西安热工院等标准合作单位的会议室里。
创建IEC国际标准的关键时刻,妻子突然病倒了。在妻子做手术的前一天,陈辉焦虑得一夜未眠。清晨,他双手颤抖地在《手术知情同意书》上签字后,就匆忙赶赴外地参加标准化会议。会议结束,他急忙打开手机听妻子发来的语音。听到妻子术后虚弱地安慰“澳门尼威斯人网站没事,你安心工作。”他百感交集、泪流满面,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。随即又投入到紧张繁杂的标准制定工作中。
随着IEC国际标准《国际电工词汇接地与电击防护》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标识系统(KKS)编码导则》等首创标准的发布,以及压缩空气-燃气双工质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获国际专利授权,团队向世界郑重宣告“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体系正茁壮成长”。
“这个项目对澳门尼威斯人网站来说,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,那就是培养、锻炼和储备了一支储能领域人才队伍。”项目部主任贾红金说道,“这支30多人的队伍有着丰富的基建工程经验,有着对压缩空气原理非常深刻透彻地了解,更有着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理论架构和工程应用的成功经验。正因有了他们,才让华能集团站上了国内储能领域的第一方阵。”